我對科展(高中生物類科)的觀察、心得與期許
我對科展(高中生物類科)的觀察、心得與期許
(文長,對科展沒那麼關心者,可以只看摘要或直接路過)
摘要:
1.我指導過許多學校作品與實驗室作品,前者占大部分,本文分享我的經驗與觀察。
2.抄襲與未正確引用是學術研究的大忌,一定要嚴懲,但許多人聚焦在大學實驗室的科展作品,這是一種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實驗室作品有更多人在檢視,絕多數大學實驗室非常重視學術倫理。
3.學校作品與實驗室作品都有認真的師生,也都有弊端,沒必要污名化甚至獵巫;且兩者皆應聚焦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發揮創造力,因為科展的主角是學生,不是老師或實驗室的比賽。
4.我希望指導老師與科展評審能多支持在校內進行的研究,但不是因為更能突現指導老師的貢獻,而是希望資源與經驗能在校內建立、累積、傳承。
5. 高中生物課程已與時俱進,科展的選題也是,不能用幾十年前的經驗看待現今的教材與科展作品。
6. 科展比賽最重要的資源不是大學實驗室,而是指導老師,但老師們已逐漸失去對科展(與其他科學教育活動)的熱忱與投入。
7.科展除了科學的嚴謹之外,更是評估學生的研究動機、創意、邏輯、完整性與研究的歷程,這點與是否為實驗室作品無關。
8.我曾經仇視實驗室作品,深感不公平,卻沒看到自己的不足,直到我的學生教會我:做科展的學生都是喜愛科學的孩子!我也體驗到科展的重心不在於儀器與技術。
9.高中生會進大學實驗室做研究,除了出自於自己的意願之外,有許多是制度上的要求,也有的是因為學校內的資源限制(主要是師資有限而非儀器)。
10.學校作品是否不容易得獎?不能只看得獎作品,而是要統計參賽作品中學校作品的比例、來自哪些縣市、是否有培訓制度、指導老師的輔導經驗等,有品質的學校作品確實比例較低。
11.科展的主題應該由誰發想?並不是二分法的選項,而是一個連續光譜,也就是作者與指導老師在作品發展的過程中,皆不斷地對題目的議題、主軸、實驗法、模型等作調整,是動態的共創過程。
12.科展的各階段:擬訂主軸、閱讀文獻、設計實驗、統計分析、建立模型、分享報告、問答攻防等,皆有學生須學習的各種能力。發想題目只是專題研究要訓練的能力之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若只因想不到題目就放棄科展,或無法進入科展大門,就是不教而殺謂之虐。
13.教師的專業在於因應教育需求而開發、修正課程與各式教學活動,包含科展與其他科學競賽,應先釐清教育目標是什麼?如何評估成效?
本文開始……
前陣子因為科展的學術論理事件,引發了許多討論,我看了在不同平台的各種討論(FB、脆、Dcard),但許多的言論的內容,與科展現況及現今高中生的學習現況有些出入。
●學校與實驗室作品我都有足夠的指導經驗
在學校進行實驗的作品(以下簡稱學校作品)與在大學實驗室進行的作品(以下簡稱實驗室作品)我都指導過,也都得過獎,其中學校作品占我指導的作品的大多數:若僅計算獲獎的作品,我在縣市科展共指導過35件作品(其中學校作品29件,占82.9%,共21屆)、全國科展共指導8件作品(其中學校作品5件,占62.5%,共6屆)、臺灣國際科展共指導13件作品(其中學校作品11件,占85.6%,共13屆)。與諸多前輩相比,我的指導經不是頂尖的,還需要持續磨練,但應算是有些指導與競賽經驗的。正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未曾經歷就沒有立場評論,我就我過去20多年的指導科展經驗,僅對中小學科展中,高中生物類科的科展提供一些觀察與經驗,其他科展競賽(臺灣國際科展、中等學校獎助計畫、旺宏科學獎等)與其他科別、學程(尤其是國小),我因參與經驗較少就暫不評論了。
●故意的抄襲很難被發現
常見的違反學術倫理是指抄襲與未正確引用等,抄襲是最容易抓到的,但引用其他作品的創意、方法甚是部分實驗結果,但經過改寫而未引用資料來源,這樣的作品瞟竊了創意與重要內容,但很難用透過文句比對而抓到,必須仔細比對內容概念,需花費極大的精力與時間才能鑑定,因此不易浮出檯面。
●實驗室作品若有抄襲,較容易被發現
無論是抄襲還是未正確引用,在學校作品或實驗室作品都有,但大家似乎只關注實驗室作品,其實在學校作品更為氾濫,因為實驗室的研究最終大多會發表,一旦發表後就可以拿來比對,最近的事件就是比對過去發表的論文,所以,「實驗室作品常有抄襲的現象」是一種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另一方面,學校作品一般不會公開,所以一般人根本無法比對。科展檢舉案即時成功,結果不會公告,一般人不會知道那些作品涉及學術倫理而被撤件、懲處,但最近的事件因為上了新聞,也在各社群平台被廣泛討論,卻因此出現實驗室作品容易有抄襲的認知。我在幾年前評比某縣市科展時,就發生一件學校作品與前一年的作品完全一樣,但作者完全不同,正巧有一位評審去年也是該縣市的評審,才被抓到。實驗室作品發表後,與參加全國科展與臺灣國際科展的作品,之後都會在放入線上資料庫供人參閱,這些作品若涉及抄襲是很容易被抓到了,因此若要專注學術倫理,各校內、縣市科展的作品最好也能上傳資料庫供人查閱、比對,同時不應只側重檢視實驗室作品。
●實驗室作品有更多人在檢視,多數大學實驗室非常重視學術倫理
實驗室作品的指導者,除校內老師、大學教授外,有時還有實驗室的學長姐,這代表有許多人同時在關注學生的研究過程與成果,若作品有抄襲,代表有許多指導者在把關。相對而言,校內作品的把關者更少,更容易出現有弊端而未被察覺的現象。當然,若所有的指導者都沒有認真審查、輔導,甚至都同意造假,就會出現弊端,但就我接觸過的實驗室,從沒有這樣現象,教授與實驗室的學長,絕大多都視學術倫理為鐵律,絕對不能違反,試想:教授或研究生會因一個高中生冒著麼大的風險嗎?高中生的科展比賽成績,對實驗室而言沒有什麼實質幫助,願意指導高中學生,只是想為科學教育扎根、培養未來人才。我的學生找尋實驗室,絕大多數是從網路上查詢教授資料與聯繫方式,毛遂自薦地找教授面談。素昧平生的教授,對高中生不可能包庇,最多只有學生做不出實驗結果,或是學生真的時間不夠用,結果實驗數據過少,無法參加任何比賽。我有學生在實驗室的實驗數據過少,最後回到學校內做其他主題的研究,才勉強有東西可以成果發表。也有學生研究態度不夠積極,被教授趕出實驗室。若我知道學生的實驗室指導者為求方便,直接提供研究成果給學生去比賽,我會要求學生離開該實驗室,但還未發生過。反而是實驗室對高中生的要求很高,若打混偷懶,就請你離開不要占用資源。
●學生需要有強烈動機與發揮創意,這點與大學實驗室或指導老師無關
許多人認為實驗室作品題目並非自創,且容易有抄襲的現象,但其實"是否是實驗室作品”、”題目是否自創”、”是否抄襲”與”指導教師是否投入指導”,彼此並無因果關係。許多學校作品指導教師並無仔細指導,甚至有抄襲現象,但這些作品大多不會進入全國賽,所以不會被注意到。也有許多實驗室作品是學生自己發想題目,再與教授討論題目的可行性與研究方案。許多學校作品是由指導老師提供題目、研究方法,學生依老師指導執行研究工作。許多學校作品的指導老師長期投入科展非常認真,但也是有很混的老師,同樣的,實驗室作品也是一樣的情形,直接認定實驗室作品的指導老師比較輕鬆,是不負責任的評論。"認真的”實驗室作品的指導老師,其投入心血與遇到的限制、阻礙不比學校作品少(這點比較複雜,見下述)。
●高中生物課程已與時俱進,科展的選題也是
高中生做科展使用的分子分析技術與癌症相關研究,對許多人言看似高深,但其實這些技術與概念已是高中生物課的內容,大考也考過PCR與CT值的判讀、蛋白質電泳與DNA電泳的原理及判讀等;細胞癌化、細胞凋亡(2002諾貝爾生醫獎)與細胞自噬(2016諾貝爾生醫獎)早已是高中生物的課程內容。我大學時沒有學過的知識,現在都已經放入高中課程中了。所以不是高中生超齡學習,是高中課程與時俱進了。我看不懂其他科別的科展作品,但我不會因此認為有抄襲或超齡表現的嫌疑,因為我不清楚該學生的學習狀態,無法評論。此外,確實有許多學生在進入高中前,已將高中生物學自學完成了,甚至已經在讀大學的教材了。在現今網路與AI資源這麼豐富的世代中,能自學想學之知識與技能的學生越來越多,用過去的高中教材來評價、限制學生的能力與學習,違反了新課綱的素養導向與自學精神。
●評審如何評估學生參與研究的程度?
要如何評判學生確實了解所研究的議題內容、技術原理與學理知識呢?雖然科展評審的時間不長,但最常見的方式是和學生進行問答,與查閱實驗日誌!也有許多人質疑也許學生已被訓練成對答如流了,用問答的方式能確認學生真懂嗎?我個人是覺得問答是最有效的方式,因為實驗日誌可以造假重製,但專業人士可以用聊天的方式就知道你的專業程度有多少。想一想,若你是某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你能用問答的方式得知你聊天對象的專業程度嗎?當然可以,因為若無此能力者,就不是專業人士了!因此,質疑用問答方式無法評判學生的程度,其實是在質疑評審的專業能力。這幾年帶學生參加科展比賽,我遇到的都是很專業又很有理念的評審,他們能看出作品的優點與缺點,無論名次如何,皆能鼓勵你的優點與創意,但對作品缺點的批評也毫不客氣。因為問答很重要且關鍵,今年(第65屆)全國科展評審召集教授已宣布,未來科展將增加問答的時間(壓縮口頭報告時間)。若你對某作品的作者是否能掌握高深的理論、駕馭困難的實驗操作,請直接在科展活動的公開展覽時,當面與作者問答、討論,而不是見到黑影就開槍。
●指導實驗室作品其實很辛苦、很麻煩,進度也很慢
實驗室作品的指導一點都不輕鬆。若是學校作品,我可以與學生決定題目、決定研究的概念主軸與呈現方式,且在學校可隨時請學生進行實驗,且若是指導老師的專長,在論述上較有依據,也容易思考作品亮點。但若是實驗室作品,實驗主軸與方法皆受限制,學生常需在假日到實驗室做實驗,花費大量交通時間,實驗時間大受限制,實驗室的研究方法通常需要訓練一陣子學生才能上手,花費更多的時間卻不一定有進度,還須與教授溝通是否能做哪些實驗(配合實驗室作息與儀器使用時段等),所以相對而言,我覺得學校作品更能有彈性與自主性,也更能凸顯團隊特色(例如我的蟑螂實驗室),指導實驗室作品須花費的精力與限制更多。若只是將學生丟給實驗室,卻沒有輔導學生構思題目、尋找適當的實驗方法、處理數據與統計、提出模型與結論等,這樣的作品在競爭激烈的科展競賽中並不吃香,因為科學研究不等於科展競賽。
●大學教授大多不知道如何輔導科展競賽
科學研究與科展競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經驗的指導老師會花很多時間精力建構作品的概念主軸,並釐清邏輯概念是否順暢或矛盾,甚至要查閱許多前人研究在相互比對、論證,雖然學術論文的撰寫也需要這些過程,但與科展競賽就是不一樣。任何一個有一點指導經驗的指導老師,都知道「只要將學生交給大學實驗室,就能產生有競爭力的作品」是不可能的。大家只看到大學實驗室的技術與工具,卻沒看到指導老師對作品的運籌帷幄與精心布局,後者才是作品能被評審注意的重要關鍵,與是否是實驗室作品或學校作品無直接關係。大學實驗室對於論文發表、學術研討會等活動很有經驗,但科展競賽的規則、方式、屬性、偏好等皆與上述的活動不同,學術倫文中常見的論文格式、呈現方式在科展競賽卻不一定適用,作品的概念與邏輯等也是。
●科展評審如何評價作品?實驗室作品有優勢嗎?
一般人覺很稀奇的研究儀器與技術,對評審而言其實稀鬆平常,要打動評審青睞,光靠儀器技術絕對不夠,一定是要另闢思路與邏輯模型。被評審青睞的不是實驗室的技術、工具,科展評審更看重創意、邏輯與完整性。這一點實驗室作品反而較為吃虧。高中生物類科展,由大量實驗室作品相互經爭已成常態,而實驗室的工具常見的就是那些:電泳、PCR、免疫螢光染色、細胞行為量化、核酸定序、microRNA、基因編輯技術等,若大家都用一樣的工具,此時學校作品若能發展新的量化技術,且有不錯的理論基礎,更容易變成亮點。此外,評審在評比作品時,會仔細比對其議題主軸、邏輯架構、實驗設計與量化方式、數據的處理與解釋、理論模型與假說是否完整一貫、文獻探討是否確實、表達是否清晰等,不論是何種類型的作品都是如此,實驗室作品若想藉由先進的技術與儀器吸引評審的注意,反而無法凸顯獨創性與研究的價值。評審又不是傻瓜,知道如何看出作者的貢獻而非依賴現有的工具。
●我曾經仇視實驗室作品,後來才知道我是被自己的不足所打敗
我過去指導學校作品時,因大獎被實驗室作品獲得,心中也曾忿忿不平,覺得我們在武器競賽中不公平地被打敗了,但是事隔多年後(心情不再激動、可理性評判時),重新看了這些作品,才發現評審的決定有其道理,我的作品不是輸在儀器與技術,而是邏輯架構不夠嚴謹,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繼續改善我的科展指導策略,讓學生有更好品質的學習歷程。我還是強調一下:作品不受評審青睞,大部分是因為「創意、邏輯或完整性」有缺失,而不是儀器、技術等研究工具。眾多實驗室作品都有一樣的工具,但誰能用的精巧、有創意且有效,藉此提出有創意有價值的觀點或模型,那才是能耐。若學校作品能突破既有框架,在「創意、邏輯或完整性」高人一等,自然會被評審讚賞。
●為何高中生會進大學實驗室做研究?
許多高中生是自己決定要找大學實驗室做研究的,實驗室也是學生自己尋找與毛遂自薦的,這其實也符合新課綱的自學精神,我們只能尊重學生的意願與決定。另一方面,科學班規定:科學班學生在高三時需進行個別研究,需找尋大學教授指導(至少敝校如此)。換句話說,科學班學生是被規定要由大學教授指導(個別研究的成績也由大學教授評分)。此外,還有部分高中生因獲選中研院或清大的高中生人才培育計畫,也須在大學教授指導下進行研究。我曾有學生因獲選中研院人才培育計畫,但希望能在校內進行研究,只好尋找大學教授掛名指導,但研究都在校內進行。在特殊班(科學班、資優班)較多的學校,一位指導老師常須指導多組作品,例如我曾有同時指導21件特殊班學生的專題研究(共26名學生),另外還有多件普通班校內科展作品,在這種清況下,我不可能全數都留在校內指導,勢必有學生須另找校外資源,尋找大學實驗室的指導。為何會須要同時指導這麼多件的專題作品?這牽扯了師資限制(特殊班的資優生很多,但師資沒有增加)、學生對科目的偏好、各科老師自訂的限制,與不同老師的理念不同等因素,就不在此贅述(若要講,三天三夜講不完…),總歸一句:專題學生科別的分配失衡,與師生比例的失衡,應是教育主管機關與各科指導老師要一同檢討的。
●專業的術語或方法是實驗室的專利嗎?
「肌電圖、心電圖、雙影定位系統、hormesis效應、包囊作用、誘導式自噬行為」這些研究方法或動物模式都是我過去指導學校作品時所發展出來的,相對於實驗室常見的研究方法(如PCT、北方/西方/南方墨點法等電泳、全基因組定序、細胞行為觀察、免疫螢光染色、microRNA、CRISP等),在競賽中更能突現創新。實驗室可以提供研究工具,但這些研究工具很多實驗室都有,重點在於如何使用?就像給你一把尺,但你要量什麼東西的長度皆隨你意,但若你沒有這把尺,其實有更多有創意的測量、量化的指標。有時工具會限制你的想像與創意,包含實驗室所提供的技術、設備。關鍵在於:研究的議題是否有主軸性與創新性?實驗設計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否嚴謹有邏輯?若一實驗室作品得獎就歸因於實驗室的資源,不但代表沒有仔細看過該作品,也小看了評審的專業判斷,更是不了解科展的評審標準。我還是要強調一點:要判斷作品的優劣,一定要現場聽作者的報告,並與其對談,不能從標題或大致的作品內容就先入為主地進行批判,我過去常常只依作品標題或是只因是實驗室作品就大加評論,結果不但沒掌握機會去學習優秀作品的特質,反而被學生指出我的矛盾(希望學生不要太注重名次,卻對實驗室作品得獎而忿忿不平),那段時間的故步自封讓我的指導科展能力原地踏步。
●做科展的學生都是喜愛科學的孩子
我過去以指導學校科展作品為傲,看不起實驗室作品,認為他們勝在武器競賽,實在不公平。但我曾指導科展的一位學生在就讀大學後向我回饋了我的矛盾,一方面對實驗室作品得獎而忿忿不平,但又教導學生不要太注重名次。他提到無論是學校作品還是實驗室作品的作者,都是喜愛科學的孩子,以前他所討厭、批評的實驗室科展作品作者,現在成為他的同學,他發現願意做科展的學生,都是喜愛發現、喜愛探究、喜愛科學的人,在本質上沒有不同,但卻因高中階段進實驗室做實驗就被貼上標籤,實在沒有道理。隨後我開始指導實驗室作品,我也發現學生中具自學精神且願意投入科學探究的學生,與是否希望在大學實驗室做研究無關,而自私或打混的學生也與是否希望在大學實驗室做研究無關!
●為何學校作品較不容易得獎?
有許多指出學校作品較不容易得獎的評論,我們可以比較一下科展作品的選出方式:在六大都會區,高中生物類科的作品中大多數為實驗室作品,甚至偶爾出現完全沒有學校作品的現象。在這樣的母數下,選拔出實驗室作品的機率自然較高。而六都派出的作品數量較多,且有完整的輔導機制(參加全國賽之前的培訓),就會出現「得獎作品中很少是學校作品」的現象。以我的經驗,高中生物類科的科展競賽,在臺北市賽時最為競爭,所面對的優秀作品又多又多元,其競爭強度遠大於全國賽,而臺北市有許多學校具有特殊班(科學班或資優班),而這些學校的學生大多會去實驗室做專題(被制度規定須由大學教授指導或志願去找實驗室指導的皆有),所以實驗室作品所占的比例非常的高。另一方面,全國科展是來自所有縣市的作品,老實說,許多縣市的科展風氣不盛,參加科展的師生不多,派出的作品較少且較未經指導、培訓,作品較不成熟。但若是比較其獲選機率,你會發現其實學校作品常常會高於期望值,這是因為有一些指導老師投入大的精力去指導學校作品,在現在的教育環境下,願意在校內指導科展的老師越來越少,即使在大學作專題,願意好好指導學生參加科展競賽的老師也越來越沒有意願,若以競賽成績而言,科展是投資報酬率很低的活動。台北市有超過50所的高中職,但每年參加科展的學校常是少數幾所,除了有特殊班的學校不得不參賽之外,有一些老師長期指導科展,其對科展競賽的掌握與所累績的經驗,讓他們成為常勝軍,所以不應問為何學校作品不易得獎,應該要問為何願意指導學校作品的老師這麼少?大多數願意指導科展的老師根本不是為了獲獎,而是希望訓練學生的研究能力與探究精神。所以,我認為作品是否容易得獎,關鍵不是是否在大學實驗室做實驗,而是「指導老師」,這一點,無論是實驗室作品或是學校作品皆是如此。科展競賽最重要的資源是「校內的指導老師」,不是實驗室或家長等資源。完全靠自己無中生有,靠自己找各資源解決自己想的問題,這樣的學生非常非常少見,所以若是幻想科展應該要讓學生「完全獨立地」完成研究作品,就像是期望學生只靠自己讀課本就能學習並考大考一樣。
●科展比賽最重要的資源不是實驗室,是正在凋零的老師
同樣的題目,不同學生執行與參賽,學習的歷程與競賽的結果是會不一樣的,這個現象突顯了學生才是科展活動的主角,而不是作品。且作品發展的歷程與結果,必須配合學生的學習成長與個性等,並不是有個好的主題,就一定能得大獎的。能掌握學生與研究主題的各自屬性,並能輔導在過程中學生能學習、作品能成長的關鍵人物,就是指導老師!但現況是,願意認真指導專題,以教育的角度輔導學生在中學習成長的老師越來越少。你認真指導,結果沒得大獎,有人覺得你能力不足;結果得了大獎,有人說你蹭學生的努力或實驗室的資源。由什麼理由支持老師投入科展指導?只有對科學與教育的熱忱!其他的都不值得。但教師的熱忱正快速流失,因為批評者遠多於實踐者,捕風捉影的評論總是淹沒了教育的理念與事實,而最糟的原因仍是對專業的漠視與不尊重。
●科展的主題應該由誰發想?絕不是二分法選項,而是動態的連續光譜
科展題目絕不是一人提出就建立了,題目與主軸的建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由指導老師與所有成員透過不斷地摸索嘗試、錯誤失敗、比對文獻、討論發想才慢慢成形的。即使是指導老師提供的研究主題,師生也須在初步嘗試的經驗過程中,慢慢學習如何讓題目具體化,甚至須歷經多次的修改。科展的各階段都有要學習的科目,從擬訂主軸、閱讀文獻、設計實驗、統計分析、建立模型、分享報告、問答攻防等,也常須經過多次打掉重練的過程,尤其是各階段的比賽過程(縣市賽、全國賽等)會讓學生有不同的見識與見解。發想題目只是專題研究要訓練的能力之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若只因想不到題目就放棄科展,或無法進入科展大門,就像是還不會寫詩的學生,就禁止他學習算數、繪畫,這樣是抹殺學生的學習機會。發想題目也是需要學習的,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是應該先教學生如何發想題目嗎?由既有的題目(可能是老師提供或是前人的研究)做修改,就是在教學生一個可執行的好題目須具備什麼性質。若學生真的還沒學到如何發想題目,可以先提供一個可行的題目,讓學生可繼續完成接下來之各種能力的學習,而學生在執行研究工作時,研究題目也會隨著修改、變化,也會慢慢加入學生的想法,這樣學生才能在過程中不斷學習、累積經驗。想不出題目就不能做科展,是不符合教育理念的。就算是極端的狀態:學生完全沒有主動參與,只是照老師的指令執行,學生仍可學會實驗操作的技巧(但就和學校實驗的功能一樣了),但願意參加科展的學生不會有這樣的情形,他們絕大部分是想積極參與的。若同一組的學生都沒意願積極參與,早就放棄研究了!
●為何希望在科展獲得大獎?
得大獎當然是對學生發揮創意、認真研究的鼓勵,但另一層意義是,若在北市科展獲得特優,學生才有參加全國賽的門票,若在全國科展獲得第一名,也能直接進入臺灣國際科展的複賽。在越大規模、層級越高的比賽殿堂,學生才能增加視野、擴展見識,認識更多、等多元的優秀團隊與作品,最好也能認識更多的科學同好。換句話說,得大獎是獲得下一階段學習機會的門票。我常和我的學生說:不要追求榮譽,而要追求卓越!你若卓越,榮譽自然會來;但若追求榮譽,你會迷失自我(例如只想得大獎,你會忘記為何而戰,甚至走偏)。我常和我學生說的另一句話,是:我們在戰鬥中獲得光榮,也就是在競賽的過程中,才是學習成長、熱情散發的時刻, 頒獎典禮與是否獲獎相對而言就無趣多了。若獲大獎而能進入下一階段的競賽,代表又獲得另一場精采戰鬥的機會,我的學生有不少曾有這樣的感悟:一旦經歷過精彩的科展競賽,就會忘不了那個興奮的心情,會很想再參加科展,這個心情與獲得的獎項大小無關。
●指導老師不是科展的主角,情緒反應不應大於學生
科展得獎時就恭喜學生,失望時就鼓勵學生,老師本來就是陪伴者與教練,科展並不是老師的比賽,若老師的情緒反應過大,是喧賓奪主,學生會覺得自己只是老師的傀儡,是代替老師來比賽的,這不是科展比賽的目的,也違反科學教育的初衷。科展是學生的舞台,不是評比老師的指導能力,無論是實驗室或是學校內的作品皆應以學生為主角。老師有老師的比賽,若老師想證明自己,應該去教師的比賽作為舞台。
●應讓科展活動步上正軌,而不只是批評
如果你是真的希望科學教育能更進步,我們要做到應是讓所有科學教育活動(包含科展)步上正軌,發揮功效,且是系統性的改進,而非惡性競爭、檢舉仇視、獵巫影射等,尤其是教師們。科展活動不完善,我們應思考如何優化、如何行動,而不是因噎廢食,這就是教師的專業。
●我喜歡給作者建議,和他們討論會讓你感動
我在公開展覽會給各作品建議,無論是實驗室作品或學校作品,尤其是後者。我是真心喜歡這些愛科學的孩子,常常被他們的探究精神所感動。我藉由我的經驗與對作品的詮釋,提供這些作品在接下來比賽時可以努力或發想的方向,也會提出其缺失與弱點,希望這些作者能持續進步成長、作品能不斷成熟(即使在比賽中可能會威脅我的學生)。我仍要強調:若對科展作品有想法(無論是覺得好或壞),可以在公開展覽時與作者對談,而不是僅由作品標題就自行詮釋、批判。科展作品內容常和你以為的很不同。
●我還是希望學校作品在科展中能多一些獲獎機會
我希望指導老師與科展評審能多支持在校內進行的研究,但不是因為更能突現指導老師的貢獻,而是因為透過學校內的科學研究,才能將經驗與資源逐漸在校內建立、累績、傳遞,甚至成為各學校的特色,也能藉此持續開發成各式課程,持續提供校內師生專題研究、探究與實作,甚至特色/校本課程等的基礎。若是實驗室作品,許多關鍵技術、研究方法的經驗與資源都在大學實驗室內,對高中學校的永續發展助益不大。
●最後的一點心得
AI工具的來襲,勢必會對科展競賽產生衝擊,有多少創意與論述是由AI代勞?作者本身的貢獻有多少?人類會不會淪為只是AI指導的實驗執行者?作品的優劣會不會是由AI來評估?這些是未來科展活動需要深度思考的。
人大多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讓自己進步的第一步是承認目前做的不夠好,也就是自己的想法或做法有問題(自我檢討),如果覺得自己的理念與作為是最正確的,那就沒有改變的可能了,那就這樣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