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動物生理-ch3呼吸與排泄系統」標籤的文章

溫度高低會影響血紅素對氧的親合力的表現方式

圖片
  這是某版舊課綱高三選修生物課本的某一頁。概念的呈現也太亂了。 此曲線是以離體的血紅素所做的實驗,其結論是溫度高低(操作變因)會影響血紅素對氧的親合力(應變變因),但課文中穿插了"代謝旺盛"與"缺氧狀態",反而使原本單純的概念關係變成複雜難懂。圖旁的圖說更是誇張,竟然在"代謝旺盛"與"血紅素與氧結合率較低"之間用[因此]作連接,因果關係完全混亂。 看完課文與圖說,會誤以為是:溫度高會使代謝率增加,而代謝率增加會降低血紅素對氧的親合力(血紅素與氧結合率較低)。但原圖的數據與代謝率毫無關係(離體實驗),將化學實驗的結果與生理意義作連結是好的,但表達不當反而會造成觀念錯誤。 我今年沒教高三,此頁是同事指給我看的,我沒有想要批評或攻擊,只是希望生物學觀念可經討論而越來越清晰,以利生物學教育。  

為何胸腔壓力的變化曲線沒有和胸腔體積變化的曲線同步呢?

圖片
  前幾天有一位認真的老師,也是我的好同學,在我的發問平台問的一個問題:我們在教授呼吸運動時,常有一個胸腔體積與壓力的變化曲線圖(如附圖),「胸腔內壓」為何在圖上接近最右邊處的曲線(如附圖中黃色的圓圈標出之處),會突然「先升後降」而沒有和「胸腔體積變化」的曲線同步變化呢? 不是PV = K嗎?怎麼會不同步呢!?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趣?我打算納入109學年度[生物學學理解碼]的議題之一(應該會在下學期辦研習),但是此問題稍微單薄了點,應該還會加上此現象相關的其他性質(如胸腔與肺臟的物理性質),與這些性質如何影響呼吸運動的介紹,來釐清一些呼吸生理學的概念。    

爬蟲類有肺泡嗎?

圖片
  附圖是舊課綱某版高三選修生物,內文寫到爬蟲類的肺臟具有皺褶,能藉由肋骨的後移擴大體腔。 我對這個說法不太習慣,過去的教科書與其他版本,大多是描述羊膜動物的肺臟開始具有肺泡構造,因為"皺摺"不像是解剖學上專有名詞;而爬蟲類擴大胸腔或肺臟的方式,具有很大的歧異度,不同爬蟲類的呼吸運動方式與參與的肌肉不同,但很少是用肋骨向後移動的方式。 新課綱的教科書不太會碰觸這個議題,因為連人體的的內容都刪減了,不太有時間介紹四足動物的呼吸構造演化歷程。而此議題會引發我的注意,是因為新課綱的蛙剖實驗,著重在比較蛙與人體的構造異同,其中呼吸系統的比較是主要議題之一。到底哪些動物具有肺泡構造?肺泡的定義為何?爬動類如何引發呼吸運動?與哺乳類有何不同? 原本寫教科書時,我心中所設定的答案為:蛙沒有橫膈(以正壓呼吸方式)、也沒有肺泡,而人體具以橫膈(以負壓呼吸方式)、肺臟具有肺泡(肺泡很小且壁很薄)。 但查了資料之後,驚覺...,目前演化學家對肺的演化,其觀點、證據與著重的事證,根本不是"肺泡何時演化出來"這種層次的問題,而是結合胚胎發育與親緣關係的比對,對肺臟在四足類身上的連續變化(演化)做連貫性的比較,甚至討論肺臟演化過程所遭遇的物理學限制,這些文獻幾乎沒有在比較那些動物具有肺泡(當然肺泡的定義也不是這麼重要)。 這些研究成果讓我重新思考,解剖青蛙並與人體結構進行比較,當然可以做簡易的比較,並能產出具體、單純的結論。但是這樣好可惜唷,這個議題其實包含了胚胎發育、親緣關係、物理法則與其限制、演化樹的重建等原理或例子,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整合性的例子,可以讓內容相對較少的呼吸系統,可以更加豐富、更有加具系統性。 這個議題確定收錄在下學期[生物學學理解碼]的議題之一,我也計畫寫一篇有關如何討論四足類肺部構造的演化的文章,以輔助選修生物三第五章蛙剖實驗的教學與討論。 PS. 附圖中該版本教科書的左下角,蜥蜴的肺臟位置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