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鈣與鹼血症為何引發肌肉抽搐痙攣?

 低血鈣與鹼血症為何引發肌肉抽搐痙攣?


人體血液的Ca2+濃度與酸鹼值皆須維持恆定,以維持生理作用,例如:當血液中的Ca2+濃度偏低時,或是偏鹼性時,皆會引發神經元的興奮與肌肉收縮。生活中也常聽聞因懷孕或是其他因素,使血鈣偏低時容易引發肌肉抽筋。為何低血鈣與鹼血症容易引發神經興奮與肌肉收縮?

 

一、低血鈣症的症狀與鈣悖論

若血液中的Ca2+濃度偏低時,稱為低血鈣症(hypocalcemia),其症狀包含:增加中樞神經系統與神經末梢的興奮性,例如迷走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引發腸絞痛等胃腸道症狀;此外低血鈣也會引發肌肉痙攣。

神經傳遞物質的分泌與肌肉的收縮皆須Ca2+的參與,而在血液中Ca2+不足(濃度下降)時,反而引發神經與肌肉的興奮,這個矛盾的現象稱為鈣悖論(The calcium paradox),要解釋這個現象的成因,須先了解Ca2+在人體中的分布情形。

 

二、Ca2+的分布與濃度

人體內的鈣分布可分為細胞外與細胞內兩個區域。在細胞外的鈣除了分布於骨骼外,主要是指血液中的鈣,因各種恆定的機制作用,血液中的鈣維持著相對穩定的濃度,血鈣濃度大約2.22.6 mM (9.4 mg/dl),其中大約一半的鈣與蛋白質結合,另一半的鈣是形成Ca2+的游離狀態,游離的Ca2+ (大約1.01.3 mM)具有功能活性,可直接參與各種生理作用。

一般細胞內的Ca2+濃度約為100 nM,雖然細胞內的Ca2+濃度會因各種生理作用而有起伏,但相對於細胞外,細胞內的Ca2+濃度非常的低,細胞外與細胞內的Ca2+濃度差異可達12,000倍。細胞內的低Ca2+濃度,是指在細胞質液(cytosol)內的Ca2+濃度很低,細胞也透過將Ca2+儲存在內質網或是粒線體等胞器內,維持細胞質液內的低Ca2+濃度,例如Ca2+可在肌細胞的肌漿質網(sarcoplasmic reticulum)內儲存累積,肌漿質網就是由肌細胞的內質網特化而來。當肌細胞受刺激而引發肌漿質網的Ca2+進入細胞質液,可使細胞質液部分區域的Ca2+濃度瞬間增加至1 uM

當血液中的Ca2+濃度下降,並不會影響儲存在細胞內胞器中的Ca2+濃度,因此不會影響神經或肌肉受刺激後,細胞質液Ca2+瞬間突增的現象,也就不會因血液中Ca2+濃度不足而影響神經或肌肉的生理功能,相反的,低血鈣反而會使神經或肌肉的興奮性增加。

 

三、為何低血鈣會增加神經或肌肉的興奮性?

血液中的Ca2+濃度會影響神經與肌肉細胞的敏感程度,當血中Ca2+濃度增加時,神經與肌肉細胞的閾值上升(圖一中的粗線),此時因膜電位更難到達閾值而使細胞興奮性下降;但當血中Ca2+濃度下降時,神經與肌肉細胞的閾值下降(圖一中的細線),此時因膜電位更容易達閾值而使細胞興奮性增加。產生這個現象的機制是什麼呢?







圖一  不同胞外Ca2+濃度對神經元或肌細胞閾值的影響。

(修改自:Boron and Boulpaep, 2017)

 

血液中的Ca2+濃度會影響神經與肌肉細胞的細胞膜對鈉離子的滲透性,這個現象主要是因為Na+電壓閘控通道會受細胞外側的Ca2+濃度而影響其電壓依賴性。當細胞外的Ca2+濃度增加(例如從2.0 mM增加到5.0 mM),會使Na+電壓閘控通道的閾值增加,在同樣膜電位的條件下使Na+通道開啟的機率降低(圖二中的細線),而降低了細胞的興奮性;當細胞外的Ca2+濃度下降(例如從2.0 mM下降到0.5 mM),會使Na+電壓閘控通道的閾值下降,在同樣膜電位的條件下使Na+通道開啟的機率增加(圖二中的細線),而增加了細胞的興奮性。若血漿內的Ca2+濃度降至正常值的一半以下,神經或肌肉細胞的閾值電位可增加至約-63.3 mV,幾乎等於靜止膜電位(64 mV),此時細胞可自發性地產生動作電位,引發神經衝動或肌肉收縮。

簡而言之,細胞外的Ca2+濃度下降,會使Na+電壓閘控通道更為敏感,進而增加了細胞的興奮性。為何細胞外的Ca2+濃度會影響Na+電壓閘控通道?

 

圖二  不同胞外Ca2+濃度對不同細胞膜電位引發鈉離子孔道開啟機率的影響。

(修改自:Boron and Boulpaep, 2017)

 

 

四、表面電荷假說

Hille(1968)曾提出一個理論,認為當細胞外Ca2+與電壓閘控Na+通道的外表面結合,會使電壓閘控Na+通道附近的跨膜電場呈現出更加過極化的性質,例如:當膜電位為-70mV,但若Na+通道外表面結合了Ca2+,可使附近的膜電位下降至-80 mV,這個理論被稱為表面電荷假(surface charge hypothesis)

依據表面電荷假說,細胞外的Ca2+會與電壓閘控Na+通道的外表面結合,進而使電壓閘控Na+通道附近的膜電位過極化,抑制了電壓閘控Na+通道的興奮性;但若細胞外Ca2+濃度下降,就可使電壓閘控Na+通道附近的膜電位增加,進而增加電壓閘控Na+通道的興奮性。

雖然表面電荷假說可以解釋細胞外Ca2+濃度對電壓閘控Na+通道的調節作用,但這個理論也受到一些挑戰,例如:降低細胞外的Mg2+的濃度也可以降低神經元放電閾值,但降低的幅度比降低Ca2+濃度的小很多,此外細胞外的Ca2+濃度對其他電壓閘控的離子通道沒有調節作用,例如:延遲整流K+通道(delayed rectifier potassium channels, Kdr)。延遲整流鉀通道會在細胞膜達閾值後,延遲一段時間後開啟,引發K+流出細胞,引發細胞膜電位產生再極化,而延遲整流鉀通道的活性不受細胞外Ca2+濃度的影響。這些現象指出,若細胞外Ca2+濃度會影響離子通道的活性,對不同離子通道的調節機制可能不盡相同。

 

五、Ca2+調節離子通道的機制

細胞內的Ca2+可作為第二傳訊者(second messenger),調節多種細胞生理作用;其作用機制包含透過細胞內Ca2+鈣調蛋白(Calmodulin, CaM)結合後,繼續執行傳遞胞內訊息的功能,包含在細胞內側調控離子通道的性質。

在細胞外的Ca2+則可透多以下幾種機制調節離子通道(Han, et al., 2015)

()、細胞外的Ca2+直接與離子通道的胞外域結合後,使離子通道改變結構而改變其通透性,如上述的電壓閘控Na+通道

()、透過各種可使鈣滲透流入細胞的孔道,暫時增加細胞內的Ca2+,進而從細胞內調節其他離子通道。可使鈣滲透流入細胞的孔道包含電壓閘控鈣離子通道(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s, VGCC)N-甲基-D-天門冬胺酸受體(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NMDAR)與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nAChR)等。

()、細胞外的Ca2+與鈣敏感受體(calcium sensing receptors, CaSR)結合,引發細胞內次級信號分子調節,例如副甲狀腺細胞就是透過鈣敏感受體偵測血鈣,以調節血鈣的恆定。

 

表一中舉出幾個例子,說明細胞外的Ca2+調節離子通道或目標分子的作用與機制,其中細胞外的Ca2+調節電壓閘控Na+通道的機制為表面電荷假說,而其他的例子則可透過其他的機制。

 

表一  細胞外的Ca2調節離子通道或目標分子的作用與機制(修改自:Han, et al., 2015)

(CaSR鈣敏感受體)

離子通道或目標分子

調節作用

作用機制

胞外Ca2+濃度增加

胞外Ca2+濃度減少

Na+滲漏通道

(Na+ leaky channel)

CaSR

電壓閘控Na+通道

表面電荷

延遲整流K+通道

(delayed rectifier potassium channels)

Ca2+活化K+通道

(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

CaSR

Ca2+流入細胞

環狀核苷酸閘控離子通道

(cyclic nucleotide-gated ion channels)

Na+Ca2+競爭

 

五、鹼中毒為何也會引發神經與肌肉細胞的興奮?

當血液的酸鹼值過鹼時,稱為鹼血症(alkalemia)。隨著血液pH值的升高,白蛋白(albumin)等血漿蛋白會脫出H+而帶負電,此時帶負電的血漿蛋白更容易與血漿中的Ca2+結合(圖三),使得血漿中Ca2+濃度下降。而Ca2+濃度的下降,再透過影響上述的電壓閘控Na+通道增加神經與肌肉細胞的興奮性。

圖三  血漿偏鹼性時,因血漿蛋白吸收Ca2+,而使血漿中Ca2+濃度下降。

 

參考資料:

Alkalosis(2020, December 13).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December 31, 2020,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kalosis

Boron, W. F. and Boulpaep, E. L. 2017. Medical Physiology 3rd ED. Elsevier.

Calmodulin(2020, December 2).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December 31, 2020,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lmodulin

Han, P., Trinidad, B. J. and Shi1, J. 2015. Hypocalcemia-Induced Seizure: Demystifying the Calcium Paradox. ASN Neuro. 7(2): 1759091415578050.

Hille, B. 1968. Charges and potentials at the nerve surface: Divalent ions and pH. J Gen Physiol. 51(2): 221-236.

Tetany(2020, December 5).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December 31, 2020,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tany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DNA粗萃取實驗的原理為何?什麼是鹽溶與鹽析?為何DNA不溶於酒精?

牛奶與豆漿為何加醋後會凝固?

考前複習+歷屆生物科 學測 與 指考 考題解析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