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諾貝爾獎-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與基因剪輯技術(CRISPR)的進展對高中生物教學有何啟發

 

不只諾貝爾獎-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與基因剪輯技術(CRISPR)的進展對高中生物教學有何啟發

北一女中 生物科 蔡任圃

一、簡介

2020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及化學獎已於十月份公告,各自頒給「發現C型肝炎病毒」與「基因剪輯技術CRISPR」,其中化學獎的研究主題亦是屬於生物學範疇,數前年就已有獲諾貝爾獎的呼聲,甚至於107108學年度連續兩年出現在生物科指考考題中,可見其重要性。相對於大眾對CRISPR的矚目,發現C型肝炎病毒的研究成就相對較不受注意,但事實上兩個研究主題對人類的生活皆有重大的影響,也與高中生物學教育中多個重要概念有所關聯與影響。

2020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給美國籍的阿特爾(Harvey J. Alter, 1935-)、英國籍的賀頓(Michael Houghton, 1949-)與美國籍的萊斯(Charles M. Rice, 1952-),以表彰他們「發現C型肝炎病毒」。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法國籍的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 1968-)與美國籍的道納(Jennifer Doudna, 1964-),以表彰他們發展「基因剪輯技術CRISPR」的貢獻。

這兩個今年獲諾貝爾獎的重要生物學研究,由於是重要時事,相關的報導與科普文章如雨後春筍,師生容易獲得相關資訊,但除了今年諾貝爾獎的研究主題在科學上的重要性與應用性外,也須注意該研究主題的發展與高中生物學教育的相關連結,也就是高中生物學中那些概念可透過今年的諾貝爾獎議題進行整合,由點而線、由線而面地讓諾貝爾獎的議題可以幫助生物學重要概念的理解與整合。以下分別以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及化學獎,各自介紹其重要的科學突破與應用,以及與高中生物學的概念連結及釐清。

 

二、2020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

()、重要的科學突破

除了酒精性中毒、藥物中毒、自體免疫性疾病或非酒精性脂肪肝引發的肝炎外,肝炎常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這些傳染性肝炎常是由五種不同類型的RNADNA病毒引起的,其中A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HAV)屬於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E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屬於肝炎病毒科(Hepeviridae),此兩類病毒皆屬於RNA病毒,主要是經由食物和水傳播,感染後潛伏期短,可引發急性肝炎,痊癒後可產生終生免疫力,常稱為流行性肝炎。

另一類傳染性肝炎是透過血液或其他體液而傳播,稱為血清性肝炎,包含BCD型肝炎。其中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屬於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為DNA病毒;D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 HDV)屬於D型肝炎科(Deltaviridae),必須藉著B型肝炎病毒才能感染動物,為RNA病毒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屬於黃病毒科(Flaviviridae),為RNA病毒。血清性肝炎常演變成慢性肝病,並可能導致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等,是全球重要的健康問題。

1940年代,人們已知兩種傳染性肝炎,一種為透過汙染的水與食物傳播的A型肝炎,對病患常無長期的影響;另一種為透過血液等體液傳播的血清性肝炎,常可引發慢性肝炎,具有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每年造成超過一百萬人的死亡,與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和结核病(Tuberculosis, TB)並列全球性的健康問題。

1960年代,布倫伯格(Baruch Blumberg, 1925 -2011)發現B型肝炎病毒,這一重要發現使得B型肝炎的診斷工具與疫苗得以發展,布倫伯格也因此獲得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任職於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阿特爾發現即使不具有B型肝炎病毒的血液,經輸血後仍可能使受血者引發血清性肝炎。由於當時輸血後發生慢性肝炎的風險高達30%,即使排除含有HBV抗體的血液,也只能減少20%引起肝炎的機會,這代表其餘80%的病例與B型肝炎病毒無關,透過檢測也證實此現象與A型肝炎病毒無關,阿特爾稱之為「非AB型肝炎」。阿特爾與其同事證明「非AB型肝炎」也可感染黑猩猩,並且其病原體具有病毒的特徵。

服務於美國凱龍製藥公司(Chiron Corporation)賀頓1982年利用感染「非AB型肝炎」之黑猩猩的血液,分離出未知病毒的RNA片段(混雜其他非病毒的核酸片段),透過形成多種互補DNA(complementary DNA, cDNA),再各自轉殖到細菌中表現出抗原,最後透過「非AB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抗體進行篩選,最後終於找到該病毒的RNA序列片段。經比對證實,該病毒具有正鏈RNA基因組,屬於黃病毒科的新成員,不會與感染A型或B型肝炎病毒動物的血清進行反應,該病毒命名為C型肝炎病毒。

 

【學理解碼】:什麼是互補DNA(complementary DNA, cDNA)

RNA作為模板,利用反轉錄酶(reverse transcriptase)進行複製所產生DNA片段稱為互補DNA(cDNA),一般是將傳訊RNA (mRNA)作為模板產生cDNA

 

【學理解碼】:什麼是正鏈RNA

RNA病毒依據其基因組的組成,分為雙股RNA病毒(Double-stranded RNA viruses)與單股RNA病毒(Single-stranded RNA viruses)。單股RNA病毒再分為正義RNA病毒(Positive strand RNA viruses)與反義RNA病毒(Negative strand RNA viruses);正義RNA病毒的RNA可直接作為mRNA,在寄主細胞內可直接進行轉譯;反義RNA病毒的RNAmRNA互補,須經由RNA聚合酶經複製轉換成正義RNA,在寄主細胞內才能作為mRNA,進行轉譯。

 

C型肝炎病毒就是引發C型肝炎的病原體嗎?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員萊斯發現C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組末段有一區域,若其序列發生改變會阻礙該病毒的複製,代表該區域在病毒複製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萊斯透過遺傳工程的方式,製造出具有正常複製功能的C型肝炎RNA,注射至黑猩猩的肝臟後,使得黑猩猩產生C型肝炎的病徵,並可在其血液中檢測到C型肝炎病毒。透過此實驗的操作與結果,證實C型肝炎的遺傳物質確實可引發C型肝炎。

以上一系列的科學發展歷程與研究成果,使得人類得以發展針對C型肝炎的血液檢測方法與疫苗,對C型肝炎病毒越了解,越可研發有效的預防與治療策略,將嘉惠眾多民眾的健康。

 

()、與高中生物學的連結

上述針對C型肝炎與C型肝炎病毒的研究歷程,除了提供師生一個研究疾病與病原體關係的研究模式,也可呼應在高中生物課程中所教授的生物學概念,以下舉數例說明:

1.病毒的相關性質

上文描述了許多病毒的相關性質,這些性質是生物課堂中的重要內容,列舉如下:

(1).病毒可分為DNARNA病毒:以肝炎病毒為例,包含五種不同類型的RNADNA病毒,其中B型肝炎病毒屬於DNA病毒,ACDE型肝炎病毒屬於RNA病毒。

(2).病毒對寄主具有專一性:C型肝炎病毒除了可感染人類外,只能感染黑猩猩,且主要感染肝臟,具有感染對象的選擇性。

 

2.抗體可攻擊病原體,但不一定可以消滅疾病

上文描述了肝炎患者血清中可具有抗體,其中罹患A型或E型肝炎等流行性肝炎後,可產生抗體,並可因此獲得終生免疫力;但一旦成為B型或C型肝炎帶原患者,即使血清中已有抗體,但通常會終生帶原,這是因為肝細胞內仍持續含有B型或C型肝炎病毒的核酸。若是透過注射疫苗預先產生抗體,可於病毒入侵時防止其感染肝細胞,達到預防的功效;但若B型或C型肝炎病毒已感染寄主細胞,抗體的治療功效則會大幅減小。

 

3.科霍準則可用於病毒嗎?

雖然新課綱中的病原體相關課程內容已大幅減少,只在選修生物Ⅲ(動物篇)的免疫系統章節中略提,但「柯霍準則(Koch's postulates)」仍是許多生物老師在教授病原體相關章節時會補充的資料。柯霍準則是由德國醫生柯霍(Robert Koch, 1843-1910)研究炭疽病時開發的判斷準則,於1884年成為判斷病原體與疾病的準則,主要是用來判斷某一生物是否是造成某一疾病的病原體,其判斷的方式可分為四個步驟:

(1).罹患該疾病的個體體內,可找到該病原體(,但在健康的個體體內卻沒有該病原體)

(2).病原體可被分離,並在體外進行培養、繁殖。

(3).將體外培養的病原體,接種至健康的個體體內,會使接種的個體產生同一疾病。

(4).因接種而患病的個體體內,可分離出相同的病原體

 

柯霍準則是在發現病毒性疾病前所提出的,並不適用於病毒性的病原體,主要是因為病毒屬於絕對寄生的生物,無法符合第(2)項,也就是無法在體外進行病毒培養。此外,柯霍後來又將第(1)項後半刪去(括弧內的文字),因為許多健康的個體內仍可能有病原體,例如本文的主角-C型肝炎即為一例,即使為C型肝炎病毒帶原者,也不一定引發慢性肝炎;另一著名的例子,瑪莉·馬龍(Mary Mallon, 1869-1938)雖是傷寒桿菌的帶原者但身體健康,曾在紐約擔任廚師,造成許多人感染傷寒熱,因此被稱為傷寒瑪莉(Typhoid Mary)

 

4.以科霍準則的精神來鑑定C型肝炎的病原體

雖然科霍準則並不適用於病毒,但仍可依其關鍵條件來確認病毒性病原體(圖一)布倫伯格發現B型肝炎病毒後,使得科學家發展出檢測B型肝炎病毒的工具,阿特爾透過這些檢測工具,確認不屬於A型或B型肝炎的新未知肝炎。賀頓則是透過遺傳工程與免疫的方法,找到此新未知肝炎的病原體RNA序列片段,這個成果相當於是科霍準則的第1(罹病個體內可找到該病原體)萊斯透過遺傳工程製造出具有功能的病原體RNA,這個成果相當於是科霍準則的第2(分離出病原體並進行體外培養)萊斯將病原體RNA注射至黑猩猩的肝臟,產生新未知肝炎的病徵,這相當於是科霍準則的第3(體外培養的病原體可使健康個體產生同一疾病);最後,萊斯在患病的黑猩猩體內檢測到同一病原體,這符合科霍準則的第4(患病個體內可分離出相同的病原體)。透過這些研究工作所獲得的證據,使科學家能確認C型肝炎的病原體,並研究其相關性質,進而發展更有效的檢測、預防與治療工具。

 



圖一  C型肝炎的各研究進展,與科霍準則相互對照。

 

三、2020諾貝爾化學獎-基因剪輯技術(CRISPR)

()、重要的科學突破

1987年大阪大學的學者在研究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的某一基因時,意外發現該基因附近有一段特殊的結構,包含多段相同的重複序列,這些序列之間由不同序列的片段隔開,當時並不清楚這個結構的功能;這個結構後來被稱為規律間隔成簇短回文重複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簡稱為CRISPR

隨後的研究發現各種細菌的基因組內大多具有CRISPR結構,對其功能也有不同的假說。阿利坎特大學的莫伊卡(Mojica)與同事在2005年首次提出CRISPR可能在細菌體內扮演免疫作用的角色,推測其轉錄後產生的RNA有類似真核生物RNA干擾系統(RNA interference system)的功能。到了2007年科學家透過添加或刪除嗜熱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CRISPR區域中特定的噬菌體DNA序列,使嗜熱鏈球菌產生對不同噬菌體的抵抗性,這個實驗結果是CRISPR具有適應性免疫功能的第一個證據。隔年科學家在大腸桿菌中發現了一種蛋白複合物,可切割由CRISPR轉錄出的RNA,產生成熟的CRISPR RNA (crRNA),且crRNA可與該蛋白複合物結合;這些與CRISPR相關的特殊蛋白,稱為CRISPR相關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簡稱Cas,其基因(cas)常與CRISPR基因相鄰,CRISPR-Cas就是細菌重要的一種免疫機制。隨後經許多科學家的研究,對於CRISPR-Cas如何進行適應性免疫已有許多認識。

 

【學理解碼】:什麼是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 RNAi)

RNA干擾是指一種透過雙股RNA所誘發的抑制基因表現現象,也稱為轉錄後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PTGS)RNA干擾透過抑制基因的轉譯過程而產生,若細胞內的mRNA與雙股RNA的部分序列相同,可引發mRNA的分解,使蛋白質產物減少或消失。

RNA干擾的現象普遍存在於各種生物,法厄(Andrew Zachary Fire, 1959-)梅洛(Craig Cameron Mello,1960-)因研究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RNAi機制,而獲得2006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學理解碼】:什麼是適應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適應性免疫又稱為後天性免疫、獲得性免疫、專一性免疫等。是指先經由與特定病原體接觸後,才能產生識別特定病原體與啟動防禦作用的免疫反應。早期認為只有脊椎動物中的有頷類動物才具有適應性免疫,但科學家在許多無脊椎動物身上,也逐漸發現適應性免疫的機制,而本文所描述的CRISPR-Cas系統更是真細菌以及古菌具有適應性免疫的直接證據。

 

當真細菌或是古細菌受到病毒感染後若仍存活,可將一部分病毒的遺傳密碼插入細菌的基因組中,也就是形成CRISPR中非重複的序列,成為了日後辨識同一病毒的記憶訊息。CRISPR-Cas系統的作用機制,可分為三階段(圖二)

1.適應:將外來病毒的雙鏈DNA部分片段整合到細菌CRISPR的序列中。

2.crRNA成熟:CRISPR經轉錄形成RNA,再進一步修飾成較小的成熟CRISPR-RNAs (crRNAs);每個crRNA都包含單個非重複序列和部分重複序列。

3.干擾:當crRNA辨識入侵病毒DNA上的一個特定區域而形成特定鹼基配對時,就會切割外來病毒DNA,以破壞病毒的基因組。


 (A).適應

 

(B).crRNA成熟

 

(3).干擾

圖二  CRISPR-Cas系統作用的三個階段示意圖(修改自Hille, et al., 2018)

(a).適應:透過Cas1Cas2等蛋白,將來自病毒的DNA剪下部分片段,並插入細菌的CRISPR序列中。各黑線片段代表多段相同的重複序列,不同顏色的片段代表非重複的序列(來自病毒的基因組)

(b).crRNA成熟:CRISPR序列經轉錄,再經某種Cas蛋白或其他核酸酶的作用而修飾成為較小且成熟的crRNA,每個crRNA都包含特定的病毒序列(紅色線段)與重複序列(黑色線段)

(c).干擾:當crRNA識別入侵病毒的DNA,就會透過某種Cas蛋白切割病毒的DNA,使病毒基因組失去活性。

 

參與CRISPR-Cas系統的各種Cas蛋白,一般所參與的作用有三種:將病毒的DNA切割並插入細菌CRISPR序列中、參與crRNA的成熟過程、參與入侵核酸的干擾作用。經由科學家對各種Cas蛋白之種類與功能的研究,發現可依據所參與的Cas蛋白,將CRISPR-Cas系統可分為兩類(Class 1Class 2),各自可再分為幾型(types)(表一),其主要的差異在於參與crRNA的修飾與干擾過程,此兩過程的Cas蛋白種類。其中Class 1的機制較為複雜,參與的Cas蛋白種類亦較多,而Class2的作用較為簡單,參與的Cas蛋白種類亦較少。

 

表一  各種類型之CRISPR-Cas系統中,參與的各種蛋白質、核酸酶與作用對象(參考自:Hille, et al., 2018)

Class

Type

適應過程

crRNA

的修飾過程

干擾過程

參與的蛋白質

核酸酶

作用對象

1

Cas1-Cas2

Cas6

Cas57811

Cas3

DNA

Cas6

Cas7家族蛋白

Cas51011

Cas10

DNA

Cas7

RNA

2

Cas9

tracrRNA

RNase

未知的RNase

 Cas9

tracrRNA

Cas9

DNA

-A

Cas12a

未知的RNase

Cas12a

Cas12a

DNA

Cas13

Cas13

Cas13

RNA

 

任職於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病原學研究所(Max Planck Unit for the Science of Pathogens)夏彭提耶,在研究化膿鏈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時發現了一個新的RNA分子,稱為trans-activating crispr RNA (tracrRNA),並證明了tracrRNA屬於CRISPR-Cas系統的一部分,此研究成果於20113月發表,同一年,她與道納一同合作,利用遺傳工程技術改造CRISPR-Cas系統,使得人工的CRISPR-Cas系統成為遺傳工程的重要工具。

任職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道納,研究RNA已有二十年經驗,尤其在RNA干擾的領域。夏彭提耶道納發現經純化所得到的Cas9,加入crRNA後並無法使Cas9催化目標DNA的分解,但加入tracrRNA後則會作用。他們發現了tracrRNA可引發RNaseⅢ的催化作用,使crRNA的成熟過程得以完成;tracrRNA也可活化受crRNA引導的Cas9,使其發揮作用。

在發現tracrRNAcrRNACas9的作用機制後,夏彭提耶道納嘗試透過遺傳工程的方法,將tracrRNAcrRNA相接形成一種人造的RNA分子,稱為引導RNA(guide RNA),並以實驗證明引導RNACas9的作用下可專一性地切割特定的DNA序列。隨後其他科學家應用這項技術,透過人工設計的引導RNA,可用來切割小鼠和人類細胞中的特定DNA位置,再透過細胞原本的DNA修復機制,可置換特定的DNA片段,這個工具也成為植物育種的標準工具。

夏彭提耶道納一同合作,證明了雖然在自然界中CRISPR-Cas系統可識別病毒的DNA並對其產生免疫作用,但若能人為控制CRISPR-Cas系統,即可以在預定位置切割任何DNA序列,並可重新編碼,也就是可輕易地進行基因編輯(gene-editing)。但這個工具也可能遭到濫用,例如:編輯人類或其他生物的基因組,可能對健康與環境造成影響,也會對倫理與法律等面向造成衝擊,須審慎評估與規範。

 

 ()、與高中生物學的連結

上述針對CRISPR-Cas系統與相關應用的研究歷程,除了提供師生一個基礎研究如何應用於發展重要工具的科技發展模式,其所涵蓋的各種科學現象也可呼應在高中生物課程中所教授的生物學概念,以下舉數例說明:

 

1.細菌的免疫系統也有專一性與記憶性

高中課程的免疫章節,雖然在新課綱時數縮減的壓力下也縮減了內容,但自始自終皆站在醫學的觀點,只討論人體一例,對其他生物的防禦作用著墨甚少。過去科學家認為只有高等的脊椎動物,其免疫作用才具有專一性與記憶性等特性,但許多在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的研究中(例如:吳與蔡, 2017),也發現許多生物的免疫反應可表現出專一性與記憶性等特性。

本文所描述的CRISPR-Cas系統更是直接證明原核生物也具有適應性免疫,這代表所有的細胞生物都具有免疫機制,也都能表現專一性與記憶性等免疫特性。各種生物都面臨病原體的威脅,在病原體的天擇壓力下,生物各自演化出不同的防禦機制,若所有生物的防禦機制皆具有專一性與記憶性的性質,代表這些免疫特性對於防禦病原體而言是有效且重要的。也許下一步,就是發現病毒的免疫機制,相關知識在未來也可能為人所用。

 

2.什麼是適應性免疫

高中所介紹的免疫系統,常是以「後天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描述,後天性免疫其實也稱為適應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但兩個名詞的意義稍微不同,過去高中生物課堂上很少討論適應性免疫相關概念,而後天性免疫也常只以「出生後才具有生理功能」描述後天性的意義。

若以後天性免疫來描述,代表強調其須接觸過病原體(或抗原)後,待下次接觸同一病原體(或抗原)時,才能產生有效的防禦作用,並非以出生前後作為區分的依據;同樣的,先天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指原本就有的免疫機制,不需要事先接觸病原體(或抗原)即可作用。以先天性/後天性來描述,容易造成誤會,所以先天性免疫也常翻譯成「固有免疫」,後天性免疫也常翻譯成「獲得性免疫」。

若以適應性免疫來描述,則是強調接觸過病原體(或抗原)後,對於此特定的刺激產生了相對應的反應,以適應此刺激的作用,也可代表當環境改變(病原體或抗原入侵)時,對環境的變化所做的適應。

原核生物的CRISPR-Cas系統作為免疫的機制,具有類似人體的後天性免疫或適應性免疫,也可表現出多樣性、專一性、記憶性與耐受性等性質,除了耐受性的性質與機制(CRISPR-Cas系統為何不會切割自身CRISPR中的特定DNA序列,只會切割入侵的DNA)本文沒有介紹,其餘性質在前文中皆有描述,有興趣的教師可引導學生去搜尋、統整。

3.噬菌體都是DNA病毒嗎?

高中生物課常介紹:感染細菌的病毒稱為是菌體,噬菌體皆為DNA病毒。在表一的各種CRISPR-Cas系統中,有部分的免疫機制可針對RNA進行攻擊,難道是攻擊病毒DNA所產生的mRNA嗎?

事實上噬菌體包含DNA病毒與RNA病毒,已知有超過95%噬菌體的遺傳物質為DNA,剩下5%的噬菌體是以RNA作為遺傳物質,例如:囊狀噬菌體科(Cystoviridae)的假單胞菌噬菌體Φ6(Pseudomonas phage Φ6),其遺傳物質為雙股RNA;與光滑噬菌體科(Leviviridae)的腸桿菌噬菌體MS2(Enterobacteria phage MS2),其遺傳物質為單股RNA。已有學者證明細菌CRISPR-Cas系統中的Cas13,可以攻擊RNA噬菌體的基因組,也可攻擊噬菌體DNA所轉譯形成的mRNA。透過此例,可讓師生體認噬菌體的基因組可能為DNA或是RNA,而其寄主也演化出對付DNA噬菌體或是RNA噬菌體的免疫機制。

 

四、參考資料

Adaptive_immune_system(2020, October 19).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October 29, 2020,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daptive_immune_system

Bacteriophage(2020, October 13).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October 29, 2020,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cteriophage

CRISPR(2020, October 12).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October 29, 2020,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ISPR

Hille, F., Richter, H., Wong, S. P., Bratovič, M., Ressel, S., and Charpentier, E. 2018. The Biology of CRISPR-Cas: Backward and Forward. Cell. 172(6): 1239-1259.

RNA_interference(2020, October 24).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October 29, 2020,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NA_interference

吳季昀、蔡任圃(106)。認識身旁的小傢伙(19)探討昆蟲免疫系統之敵我辨識與記憶效應等性質的實驗方法。科學教育月刊,39825-38

肝炎(2020, July 20).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October 29, 2020,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肝炎

柯霍氏法則(2020, March 9).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October 29, 2020,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柯霍氏法則

諾貝爾獎官網(Retrieved October 29, 2020)https://www.nobelprize.org/


本文引用自:

蔡任圃,2020。2020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C型肝炎病毒的發現。生物搜查線(龍騰文化)。第26期,3-5。
蔡任圃,2020。2020諾貝爾化學獎-基因剪輯技術(CRISPR)。生物搜查線(龍騰文化)。第26期,6-10。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DNA粗萃取實驗的原理為何?什麼是鹽溶與鹽析?為何DNA不溶於酒精?

牛奶與豆漿為何加醋後會凝固?

【任圃講科普】第1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