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科展(高中生物類科)的觀察、心得與期許
我對科展 ( 高中生物類科 ) 的觀察、心得與期許 ( 文長,對科展沒那麼關心者,可以只看摘要或直接路過 ) 摘要: 1. 我指導過許多學校作品與實驗室作品,前者占大部分,本文分享我的經驗與觀察。 2. 抄襲與未正確引用是學術研究的大忌,一定要嚴懲,但許多人聚焦在大學實驗室的科展作品,這是一種倖存者偏差 (Survivorship bias) 。實驗室作品有更多人在檢視,絕多數大學實驗室非常重視學術倫理。 3. 學校作品與實驗室作品都有認真的師生,也都有弊端,沒必要污名化甚至獵巫;且兩者皆應聚焦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發揮創造力,因為科展的主角是學生,不是老師或實驗室的比賽。 4. 我希望指導老師與科展評審能多支持在校內進行的研究,但不是因為更能突現指導老師的貢獻,而是希望資源與經驗能在校內建立、累積、傳承。 5. 高中生物課程已與時俱進,科展的選題也是,不能用幾十年前的經驗看待現今的教材與科展作品。 6. 科展比賽最重要的資源不是大學實驗室,而是指導老師,但老師們已逐漸失去對科展 ( 與其他科學教育活動 ) 的熱忱與投入。 7. 科展除了科學的嚴謹之外,更是評估學生的研究動機、創意、邏輯、完整性與研究的歷程,這點與是否為實驗室作品無關。 8. 我曾經仇視實驗室作品,深感不公平,卻沒看到自己的不足,直到我的學生教會我:做科展的學生都是喜愛科學的孩子!我也體驗到科展的重心不在於儀器與技術。 9. 高中生會進大學實驗室做研究,除了出自於自己的意願之外,有許多是制度上的要求,也有的是因為學校內的資源限制(主要是師資有限而非儀器)。 10. 學校作品是否不容易得獎?不能只看得獎作品,而是要統計參賽作品中學校作品的比例、來自哪些縣市、是否有培訓制度、指導老師的輔導經驗等,有品質的學校作品確實比例較低。 11. 科展的主題應該由誰發想?並不是二分法的選項,而是一個連續光譜,也就是作者與指導老師在作品發展的過程中,皆不斷地對題目的議題、主軸、實驗法、模型等作調整,是動態的共創過程。 12. 科展的各階段:擬訂主軸、閱讀文獻、設計實驗、統計分析、建立模型、分享報告、問答攻防等,皆有學生須學習的各種能力。發想題目只是專題研究要訓練的能力之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若只因想不到題目就放棄科展,或無法進入科展大門,就是不教而殺謂之虐。 13.教師的專業在於因應教育需求...